close

2011年,謝吉伯離開北京海運倉社區醫院,在燕莎中心種起了第一塊家庭醫生的“試驗田”。圖片由受訪者提供1983年,經過多次失敗的謝吉伯幸運的踏入醫學殿堂。兒時的醫生夢想終於如願以償,謝吉伯感覺這一切都是命運使然。
 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:洋大夫謝吉伯北京行醫記
  作者 陶煌蟒
  2006年,英籍華人謝吉伯搭上了倫敦飛往北京的航班,從此以一口港式普通話,開始其社區醫生的夢想。近日在其位於北京燕莎附近的診所內,記者見到了一襲紳士裝扮的謝吉伯,聊起了他的“家庭醫生理念”。
  謝吉伯上世紀50年代出生於香港的一戶商人家庭,在去英國留學之前並不是大家普遍認可的“好學生”。“小時候我的成績並不好,每門功課也就剛剛及格,只有生物課還不錯,這是我從小就很喜歡的科目。”
  正是由於從小對生物學的興趣,謝吉伯兒時就萌生了學醫的念頭。
  高中畢業後的謝吉伯一心想考香港大學醫學院,卻因成績不佳而落榜。謝吉伯回憶道:“其實我一共考過兩次港大,但都失敗了,這成了我一生的痛。”
  為了能和醫生這個職業打個擦邊球,謝吉伯應招考上當時英港政府的公務員,在一家醫院的藥房當了一名助理級的藥劑師。
  “那個時候自己在醫院工作,又是公務員。對於年輕人來說,有了一份不錯的薪水,下班後又能和朋友出去玩,覺得這種生活很開心。可我的父母卻為我擔心,認為我還是要繼續學習。”
  1976年,謝吉伯在家人的勸說下重拾書本,遠赴英國開始11年的求學生涯。
  可是,從考倫敦大學醫學院到考牛津大學醫學院,每每和臨床醫學近在咫尺的時候,謝吉伯總因為差幾分而擦肩而過。
  1983年,謝吉伯終於因得到面試官的賞識,獲准進入劍橋大學進行醫學全科官方培訓。此後,謝吉伯拿到了英國醫務評議委員會頒發的全科行醫執照、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的兒科行醫證書等行醫資格。
  上世紀90年代以後,中國進入快速發展期。在謝吉伯多次來中國交流學習中醫的過程中,中國的巨大變化也讓他看到事業的新方向。
  “那時感覺在英國的工作已經沒有挑戰性了,而這邊發展得很快,但是很多地方還不是很成熟,個人感覺這裡更需要我。”於是,2006年謝吉伯攜家人定居北京。
  為了更好地推行英國“家庭醫生理念”,2009年,謝吉伯放棄了北京一家涉外診所的高額年薪,在朋友的幫助下,來到北京東城海運倉社區衛生站當起了社區醫生。
  當記者問及在北京當基層醫生有什麼感受時,謝吉伯坦言:“很多人的就醫習慣不怎麼好,來到醫院就一定要點滴,一定要影像檢查,好像不檢查醫生就沒好好看。”
  其實,謝吉伯來華的“野心”並不是做一個全職的“開藥醫生”,而是把英國家庭醫生理念植入過來。在謝吉伯看來,家庭醫生不僅可以為政府節省醫療支出,同時也能緩解醫患關係,贏得患者的信任。
  於是,一番掙扎後,謝吉伯的第一塊“試驗田”於2011年在北京燕莎中心開張了,雖然現在病人並沒有到“爆棚”的程度,可謝吉伯很是滿足,“證明我的家庭醫生理念正逐漸被人接受”。
  採訪結束前,談及未來3至5年的前景,謝吉伯說:“希望英國的家庭醫生培訓方法,能夠加入到社區醫生的培訓中,也希望更多年輕醫生可以加入到家庭醫生行列。”(完)  (原標題:洋大夫謝吉伯北京行醫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y09aymb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